网络墙报
爱书成痴的"大先生"们
他们的读书世界
爱书成痴的闻一多。
鲁迅在书房。
一生爱书的沈从文。
张恨水在读书。
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今年的两会上,“全民阅读”第三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在全民阅读的大潮中,文化名流爱书、读书不只是成为文化的标杆,也同样起到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盘点历史上那些爱书的文化名流,尤其是民国时的文化名流,爱书、爱读书的个案很多,他们构成了丰富的文化群像。“读书不只是改变命运,也是在书中与最好的自己相遇。”正是如此,阅读才呈现出许多美好来。
爱书成痴的“大先生”们
鲁迅一生爱书读书,写书编书出书,乐此不疲。学者金纲在《鲁迅读过的书》里统计,鲁迅寓目、阅读过的各类图书4233种,这些书的分类很庞杂,可分为国学、现代、西学、综合等内容,从此概见鲁迅精神世界的博大和丰富。正是在这些书里汲取营养,才有了我们所见到的“大先生”。
胡适在他的日记里同样有大量阅读的记录。他有读书三好;一是夜读;二是喜在厕上、电车里读书;三是连贯式读书。1914年7月17日胡适日记写道:“有人赠我莎士比亚名剧《亨利第五》,全书三百八十余页,用薄纸印之,故全书仅广寸有余半,长二寸,厚不及半寸(英度),取携最便,因以置衣囊中,平日不读之,惟于厕上及电车中读之,约一月而读毕,此亦利用废弃光阴之一法。”正是因勤于读书,才有精深广博的学问诞生。
周作人说,人欲读佳书,当从不读恶书始。何者?盖人生实短,而时光精力,皆有所限也。“幽默大师”林语堂则强调要追求读书之乐。而傅斯年读书之多之精超过了许多学者,他经常说:“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
再看看郁达夫,一生的著译有40多种。他节衣缩食,大量购书,勤奋读书。他的“绝交流谷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的诗句,是爱书人的写照。他常在日记里记录下淘书事:“晚饭后,上湖滨去漫步,在旧书铺内,见有《海山仙馆丛书》中之《酌中志》一部,即以高价买了回来。此书系明末宦官刘若愚所撰,对于我所拟做的历史小说《明清之际》,很有足资参考之处”。(1932.1.9)“买书又三四十元;中有明代《闽中十子诗抄》一部,倒是好著。”(1936.2.8)
这个爱书人的名单,我们可以列得很长。为什么他们酷爱淘书、读书,这背后所隐含的是对文化的渴求,是期望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解救动荡时代的药方。
那一张旧书单
当然,读书不是乱读书,逮着什么样的书都读,而是有许多窍门。通过文化名流所开列的书单,就可以走进他们读书的世界。这书单在今天看来,不管是否过时,都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从林林总总的书单当中,我们可以找到阅读的门径。
晚清时代,“国民翻译家”严复曾在1899年开列过一份书单:亚当·斯密《原富》、赫胥黎《天演论》、斯宾塞《社会学研究》、穆勒《论自由》和《逻辑学系》,甄克思《社会学史》、孟德斯鸠《论法》和《形式逻辑》。这一份书单放在今天看也是极有价值的。
大出版家张元济在意的是国学书单,而王云五开书单,堪称“世界第一书狂”。在他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日出一书”,可谓规模空前。出版人俞晓群先生曾说,这些书单中最让他敬佩的是“中国文化史丛书”,这个系列拟出版八十种,实际出四十一种,如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等等,在今天都还是一些领域的必读书。
梁启超曾为商务印书馆开书单,即“共学社丛书”,此书单后来出版的有考茨基《马克思经济学说》、罗素《算理哲学》等书,这些书对当时的青年人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不仅如此,梁启超还请西人来华讲学。罗素来华讲学,赵元任当翻译的活动,就是由梁启超组织的。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曾开出最基础的国学书单:二十五史、十三经、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庄子、荀子、文选、文心雕龙、说文解字、广韵。
“未名四老”当中的金克木曾以人物为闲书,为1898年至1948年的中国学术流变,列出20个主线,并列出每个人的专长和学问,这“人物书单”即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影响力。这书单自然能让我们看清楚国学的变迁。
我们看民国时期的文化名流所列的书单,不仅有国学,也有现代科学等内容,这也是通往学问大门的捷径,此外,这显示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气象。正是这样的文化氛围,才产生了许多大师吧。
爱书人的逸闻
爱书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嗜书瘾君子。古今中外不乏爱书人的逸闻趣事,从中我们看到爱书人在书的世界里是何等的快乐。
宋陆游有文说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这可能代表大部分爱书人的状态。
诗人闻一多爱读书,但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沈从文的学历并不高,只念过两年私塾,之后接受过小学的正规教育。但他后来之所以能够成才,与读书有极大的关系。他曾说:“让我第一次对读书发生兴趣并且从中受益的,是五本医书。”这几本医书让沈从文记住了不少药方,其中那充满了幻术意味而又可以试验的丹方,更是令沈从文着迷,从而养成了他“幼稚的科学精神”。他也爱借书,并在自己的每本书前面都写下这样的字句:“此书可借,使用后盼能见还,望莫冻结在私人手中,便于供大家使用。”
“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张恨水曾写《读书百宜录》: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纪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淡日临窗,茶烟绕案,瓶花未谢尚有余香,宜读六朝小品。题曰百宜,不能真个列举百宜。必欲举之,未免搜索枯坐,然而枯则无味矣。敬作抛砖之引,以求美玉之来。这也真是经验之谈。正是因勤于读书、著述,张恨水给我们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
从这些文化名流身上,让我们感受书香的温暖。当我们还在说少时间读书时,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我,从而走进阅读的世界,遇见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