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墙报
《琼崖文库》保存文化遗产 让海南文化看得见
迄今我省规模最大出版工程,集海南历代典籍之大成——
琼崖文库:让海南文化“看得见”
文\海南日报记者陈蔚林 见习记者陈洁锋
书香满椰城。4月22日上午,海南出版社主编的《琼崖文库》在海口首发。
以丛书的形式出版古今文化典籍,是保存文化遗产最好的方法之一。《琼崖文库》是海南历代地方文献丛书的第三次汇纂出版,被列入我省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自2014年启动该丛书编辑出版工作以来,已经推出《近代琼崖旅行记四种》《楷法溯源》等8种10册,预计用8年到10年时间推出有关文献资料约300种。
“在海南岛听不到工厂的笛声,没有高大的烟囱冒出烟云。人们从事最简单的行业,不需要复杂的机器设备,动力也只有人力和畜力。但海南岛上有各行各业……”
合上《琼崖文库》,如此寥寥几句描写却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陌生的民国海南,却与熟悉的当代海南有着同样的特质——这座岛屿经历百年风霜依然保持着舒缓的步调,为生长于斯的人们维护着生息繁衍的美好家园。
一切均有来处,眼前的欢乐与痛苦,推着我们向历史发出追问。而这些追问,终于有了更为清晰的回答。
预计用8年至10年
出版300种地方文献
海南的古代文化典籍以丛书汇纂出版的,最早是1935年由海南文化名人王国宪等人搜集整理的《海南丛书》,共9集21种47册;再一次搜集整理出版的,是海南出版社在2003年至2006年陆续推出的《海南先贤诗文丛刊》和《海南地方志丛刊》,共104种95册。
《琼崖文库》集海南历代典籍之大成,是迄今为止我省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也是我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和德政工程。自2014年启动该丛书编辑出版工作以来,已经推出《近代琼崖旅行记四种》《楷法溯源》等8种10册,预计用8年到10年时间推出有关文献资料约300种。再一次承担如此浩大繁重的编辑出版任务,海南出版社于无声处践行着“昌明文化,书惠众生”的办社宗旨。
“要想探明一个地方文化积累的高度和厚度,搜集整理所遗存的典籍、著作、史料及其他文献作品是很好的着力点。”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社长王景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重要的作品能够奠定一方文化之根基,也能培养一方民众文化之自信。
如《琼崖文库》总编、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所说,“一个没有记忆的群体,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群体。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历史记忆中沉淀而成的。”王景霞也说,“民族不去积累文化,便成了没有灵魂的民族。只有知道‘我有来处’才能知道‘我的去处’。”
启动这样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是需要勇气的。8年到10年的时间,很可能把一个青年编辑的头发熬白,也可能把他一生中最具活力的时光如此消耗。但是最终的回报又是什么呢?他们的收入或许远远没有畅销书编辑可观,也难以感受到一夜成名的快感。
“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难以承担这样的任务。”王景霞坦言,曾经有内地的朋友问过她,你们为什么编辑出版这套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的文库?她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和颜悦色地回问,“你觉得海南真是文化的沙漠吗?她除了椰风海韵、蓝天白云之外,还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难忘的印象呢?”
得不到如意的答案,王景霞也不去争辩,她想亲自为人们解开这道难题,“我们一定要把这套书做精做好,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海南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过独特的贡献。”
在她看来,海南,不是文化沙漠,也不是文化绿洲,而是文化的大森林、文化的巨流河。
顶尖团队倾全力啃下
“硬骨头”
责任、担当……说来简单,破题却难。即使已有《海南先贤诗文丛刊》《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历史文化大系》等丛书的编辑出版经验在先,但由于海南这方面工作基础不牢、起步较晚,编辑力量相较薄弱,摆在《琼崖文库》编辑团队面前的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根据安排,《琼崖文库》分甲、乙、丙、丁四编。其中,甲编收录历代琼籍人士的专著、文集及其他著述;乙编收录历代旅琼和涉琼社会名士有关海南的诗文、游记、见闻录、人物传记及其他著述;丙编收录近现代国外人士有关海南的述录,如田野调查报告、学术研究、游记、见闻录、人物传记、影像资料;丁编收录海南历代史志、典章及其他各类重要文献等等。
循着这些类目,海南出版社顺藤摸瓜、逐一攻克,组建起以韩少功为总编,以海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顶尖专家为编委的编辑团队。他们怀抱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头扎进了《琼崖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伉俪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积累的相关资料堆成了一座“小金库”。得知《琼崖文库》启动编辑出版工作,两位老先生不遗余力地为此“淘金”,举荐了一大批具有重要意义的典籍、著作、史料及其他文献作品。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在编辑《椰岛海南》一册过程中,为了求证一个书中出现的地名,海南大学教授辛世彪往往要驱车多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为了让读者的感受更为直观,他还将多年苦心搜集的历史图片,穿插于文中体现。
《琼崖农村海南岛之产业》一册清晰梳理了海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变迁,这些珍贵罕见的史料,是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兴吉在十几年前,从北京某图书馆里自费影印带回来的。为了支援《琼崖文库》,他又翻找出来重新作了校注。
“《琼崖文库》的任何一本书,每翻一两页就能看到编委们精心加上的注释,有的注释达到半页还多。”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助理、重点项目分社社长刘逸告诉记者,该丛书编辑出版时,原材料搜集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注释和考证部分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可以说,这是编委、编辑们再创作的过程。”
书名“题写”请来苏东坡
《琼崖文库》的编辑出版,绝非各自为政,而是群策群力,几乎每一次编委会的召开都是一次头脑风暴。
张兴吉记得,在讨论日本记者伊藤金次郎的《黎明的海南》(日文书名为《晓の海南岛》)是否应该编入《琼崖文库》时,编委们产生了较大分歧。部分编委认为,该书记载了抗日战争时期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而部分编委则认为,该书由日本记者撰写,具有浓烈的军国主义色彩,不应予以宣扬。最后还是韩少功一锤定音:“不要轻易放弃任何素材,先做出来,大家看看再讨论。”
本着“不要轻易放弃任何素材”的原则,《琼崖文库》收录了许多鲜为人知却妙趣横生的文化细节。比如,《椰岛海南》的“贸易及行业”一章中讲到,在海南腹地,保存荔枝的唯一方法就是晒干。把几百颗荔枝放进筛子,在撒槟榔花儿的开水锅里焯一下,然后在太阳底下摊开晒干。这种被作者称作“一种美味水果”的干荔枝,如今还有几人识?
答疑解惑、澄清谬误更是《琼崖文库》的意义所在。对宋氏家族颇有研究的海南学者钟一在研究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者宋耀如时发现,部分文学及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的陈述并不严谨。
比如,有作者为了美化场景,描写宋耀如乘坐大轮船离开文昌去往美国,贻笑大方。《琼崖文库》中就有详实的史料表明,当时的海南港口条件很差,从内陆开来的大船须得在距离岛屿10余海里的地方停下,请乘客们换乘小船方能登岛,离岛时也是如此。
“无论是做新闻,还是搞文艺创作,都应该去寻找历史的遗迹,还原历史的真相,这才是我们对历史应有的尊重和敬畏。”钟一说,《琼崖文库》的出版,不仅为文化人找到了学术和创作的根基,也为海南人找到了精神的归属、心灵的寄托,“我们应该将这套丛书推广出去,让海南的文化‘看得见’。”
这套丛书的包装质朴简单,沉稳的深蓝色封皮上漫卷着盈盈波涛。一枚写着“琼崖文库”四字的印章稳稳落在中央,宣示着它的厚重。
这四个大字,是北宋文豪苏轼“题写”的,来自于现存于世的苏轼墨宝之中。编辑们将无数个“琼”“崖”“文”“库”搜寻出来,再逐一比对使其合并起来生动协调。
现世不是没有大书法家愿为《琼崖文库》题名,可要论对海南文化的启迪和情怀,谁能与苏公相论?
“海南人”韩少功谈《琼崖文库》:
一幅渐次清晰的文化地图
文\海南日报记者陈蔚林 见习记者陈洁锋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这套书,欲罢不能。”在4月22日上午举行的《琼崖文库》新书发布会上,该丛书总编、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与业界专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在海南生活已达20余年,并著有不少海南题材作品的他坦言:“通过这套书,我接触到很多从前并不懂得,却是实在有趣也有意义的海南文化。”
自2014年启动《琼崖文库》编辑工作以来,韩少功全程参与并密切关注每个环节的最新动态。作为海南文学界公认的大家,平常的丛书能得他一序已是不易。所以,从海南出版社宣布韩少功担任《琼崖文库》总编时起,这套丛书就令广大读者牵肠挂肚。
彰显文化人的担当
谈起为什么愿意在繁忙的写作工作中抽出时间参与编辑《琼崖文库》,韩少功的回答颇有些“义不容辞”的意味。
“一个没有记忆的群体,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群体。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历史记忆中沉淀而成的——我们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哪些教训?《琼崖文库》就是在回答海南人问出的这些问题。”发布会上,韩少功介绍自己是个“海南人”,20余年的工作生活让他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海南,并习惯了与之相伴相生、荣辱与共。
在履行《琼崖文库》的总编职责时,他既是在利用自身的才学与资源去回答海南人长久以来的文化疑惑,也是在这样不断挖掘、探索的过程中,丰富自己作为“海南人”对这片土地的文化认知。
他说,没有一幅历史脉络十分清晰的文化地图,笼统地谈文化传播、谈精神传承、谈经济建设是无从着力、没有载体的,而夸夸其谈又没有意义。所以,尽管像编辑《琼崖文库》这样去全面细致地搜集整理从古至今的典籍、著作、史料及其他文献作品,是冗长而繁复甚至容易令人烦躁的,但这样的工作还是得有人去做,这便是文化人的担当。
“为什么说它冗长、繁复、令人烦躁?比如,如果在编校过程中,我们怀疑一个字是否需要校正,就必须经过多方考证甚至开会讨论;我们怀疑一个地方是否仍然存在,就必须经过深入了解甚至实地考察。”韩少功说,当读者打开这样一套书,看见的将不仅是内容本身,还包括编者对文化的敬畏以及治学的态度。
编辑工作只有进行时
目前,《琼崖文库》已经推出《近代琼崖旅行记四种》《楷法溯源》等8种10册,根据计划,在未来的8年到10年时间里,还将推出有关文献资料约300种。
韩少功还没来得及看完目前出版的全部,但已经从中寻得乐趣。
他与大家分享书中描写的百年之前的海南——由于地处偏远,海岛上的人们生活艰苦。相对落后的县市没有厕所,老人家有衫无裤在街上行走,不知忍受着怎样的贫穷。那时候,海南岛与外界的联通全靠水运。但是,由于港口条件很差,海泥淤塞严重,从内陆开来的大船须得在距离岛屿10余海里的地方停下,请乘客们换乘小船登岛。
令大家更为惊奇的是,当时府城与海口之间的交通也基本依靠小船,那几条曲折泥泞的小路虽然距离短,但走起来十分艰难。
说到这里,韩少功颇为感慨:“若不是真正见到这些史料,我们怎敢相信在百年之间海南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岛高铁、高速公路,处处四通八达。”
读史使人明志。落后就要挨打的过去,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追逐未来。
“我们可以从书中读懂海南蕴藏着怎么样的文化以及各方面资源,也能从书中知道老百姓一向关心和喜闻乐见的是什么,然后因势利导将本地资源进行嫁接和重组。”韩少功希望,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发现、团结、组织人才力量,去不断发现海南文化新的亮点和可能性,慢慢甄别材料、理顺脉络,最终形成一幅清晰的海南文化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