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十三届读书节
国旗下的讲话:
阅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
——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当代大学生
公共教育部 吴彩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文明国度,礼仪之邦,五千年文明与精神的浸染与召唤,为对话风骨圣贤,重拾文化自信,让我们在这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温暖的校园里,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国学书韵;品析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做一名文明有礼的当代大学生!
何谓国学经典?一部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许多原因:它对历史影响巨大、它的内容历久弥新,它反映了本真问题,它的词采闪亮惊人,它的思路细密曲折,它的架构雄浑庞大等等。经典经过时代的淘洗,穿越时空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浓缩了国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在熠熠闪光!
为何要阅读经典?我们总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整体面貌,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但遗憾的是,阅读的习惯乃至经典的阅读已经离现代人渐行渐远。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诚然,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寥寥,皆缘于此。满腹诗书气质恬淡的“00后”上海姑娘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出色表现,收获万千赞誉。反思之,正因为略通古诗词者太少,才显得武亦姝出类拔萃。史学家钱穆说过,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诚然,如果一个人连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都不了解,谈何热爱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学经典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教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阅读经典,让我们思想更为深邃,情趣更为高尚,识见更为明达,行为更为有度。君子风范尽显,家国祥和太平!
如何阅读经典?据调查,对于阅读经典,不乏读者的共同烦恼心声是“死活读不下去”。探寻经典神圣高雅的殿堂,汲取经典的思想精髓,笔者窃以为要讲究以下读书之法:其一,以超脱之心阅读经典。是笔者最心仪的非功利化的纯粹的阅读。庄子有云:读经典名著的“用处”是“无用之用”,不必痴迷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在这种心态之下,才能够有深刻的、细致的、耐心的“慢阅读”、“细阅读”,以此心境阅读经典,便品析其深广的意蕴和精微的艺术,掩卷之后仍然心思迷醉回味无穷。其二,以清净之心阅读经典。有感于霍金有一句话:如果不是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初读此言,你或许会认为霍金事业上的成就,是拜生病所赐,是因为生病的苦痛和折磨激发了他为事业奋发进取的力量,其实,此言真意为:是疾病让他“坐”了下来,让他“钉”在了轮椅上。正因为霍金比常人“坐得住、潜下心”来读书思考,所以霍金才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潜心静气阅读经典彰显读书人的襟怀,以书为友,书人一体,密不可分,融会贯通;通经以致用,穷书以获知,深研以闻达,创学问立事业,皆从潜心读书以获儒雅。其三,以博雅之心阅读经典。经典之所以让人生畏,因其阳春白雪的特质,因其高处不胜寒的异己存在,其实,经典也是渴求知音的,那些努力去进行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品行高尚又学养深厚者,最易得经典之心。在与经典一见倾心的美妙时光里,既能入乎其内,还能出乎其外,用时代的知识和视野,赋予经典全新的生命,把经典读活,从而进入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境界,岂不快哉!
今天,在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发努力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吸取和弘扬中华文化精华,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鼓励我们勇往直前!在2017年世界读书节期间,学院以“阅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徳”为主题的第十三届读书节活动已经拉开帷幕,让我们共同举起国学经典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九重,尽享经典的雅致与醇厚,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一次心旌摇荡的文化旅程。